每个人身体里都藏着一头情绪的小怪兽。受到鼓励时干劲十足,遭遇误会和挫折时情绪低落。
大部分人能保持情绪稳定,但有些人会出现“过度高兴”或“过度愤怒”,如同坐过山车。这种巨大的情绪波动,如果伴有抑郁症状如急躁、悲伤、失眠等,很可能患上了一种疾病,它就是双相情感障碍(BD)。
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况
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,又有抑郁发作(典型特征)的常见精神障碍,它的发病不受年龄限制。它主要包括三种不同亚型:Ⅰ型双相情感障碍、Ⅱ型双相情感障碍和循环情感性精神障碍,主要区别在于抑郁与狂躁的发作时间不同。
Ⅰ型是两者同时发作,短时间内迅速交替,造成情绪波动;Ⅱ型是两者交替出现,程度较轻,不会限制行为;循环情感性精神障碍,周而复始发作,导致心境长期不稳定。
BD与抑郁症的区别
我们对双相情感障碍往往更陌生,它与抑郁症的症状虽有交集,但发病机制、年龄等多方面都有区别。
如果以入睡困难、厌食等为主要特征,考虑是抑郁症。当抑郁症状发作年龄小,有躁狂症状,难以控制,而且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史,则多考虑为双相情感障碍。
相较于抑郁症,双相情感障碍最早可开始于青少年时期,贯穿成人期,有一半的患者爆发于25岁以前。
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
双相情感障碍因长期、反复发作,促使患者的自杀意念高于普通人,甚至高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。
Pallaskorpi S做过一项研究,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期间,其自杀风险是心境正常期的60倍,而在抑郁与躁狂混合状态下,其自杀风险则高达心境正常期的120倍[3]。
危险程度极高,但它又特别容易发生误诊。拿轻度狂躁伴有抑郁来说,非常容易被误认为是抑郁症。
但是治疗抑郁的药物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双相情感障碍,因此出现反复发病、反复就医、反复住院,一次次加重病情。而且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,有数据统计,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约在2个月到22年之间。
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原因
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,但大量研究表明大脑结构异常,神经递质、神经内分泌异常及神经可塑性等对发病有明显影响。
目前研究认为,双相情感障碍与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、谷氨酸等息息相关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人们逐渐扩大到大脑半球功能非对称性改变,影响了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,并且神经递质的改变也与其有关。 主管内分泌轴的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等,也明确参与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;同时,近50%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,与血脂异常、肥胖、胰岛素抵抗出现了共病的现象,这些又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。此外,神经可塑性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也备受关注。
物理因子康复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作用原理
目前,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要依赖药物治疗,但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、代谢失调、甚至超过50%的不依从性,使研究人员将视角转向了物理因子康复治疗技术。
经颅磁刺激
综上,经颅磁刺激需根据患者所处的发作状态制定适宜方案并及时调整,可以肯定的是TMS对于三种不同亚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改善都有正向的效果。
经颅直流电刺激
经颅直流电刺激(tDCS)是通过1-2mA的微电流,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(DLPFC),增加相关区域活跃程度,调节情绪及相关病理区域脑结构,增强突触的可塑性、代谢活动等。
研究发现,对5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后,症状有显著改善,表示tDCS对双相情感障碍能进行有效、可耐受的干预治疗,但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实验[5]。
小结:双相情感障碍相较于抑郁症更具有隐匿性,且症状和危害更为严重。渊兮医疗提供的物理因子康复治疗技术与设备,是一种辅助康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途径,极大弥补了疗效不佳和功能恢复不全,且能安全、无创、无痛、无副作用的改善患者症状,尽早恢复健康生活。
[7].《脑功能疾病神经刺激治疗学》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
渊兮医疗“聚焦IVD、大健康产业,携手共赢未来”招商大会成功举办
喜报:我公司荣获ISO9001:2015与ISO13485:2016 双质量体系认证
渊兮医疗联合主办第二届大湾区“磁与生命健康”前沿与转化高峰论坛 ——产学研用结合,助力磁健康医疗
2018年9月 第314期东方科技论坛 “磁生物学与磁医学前沿讨论会”
2018年12月22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“磁与生命健康”前沿与转化高峰论坛
渊兮医疗联合主办第二届大湾区“磁与生命健康”前沿与转化高峰论坛 ——产学研用结合,助力磁健康医疗
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2020最新全球癌症数据:乳腺癌取代肺癌,成为全球第一大癌
磁物理因子康复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、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的案例